滇黄精拉丁名
一、拉丁名
滇黄精的标准学名为 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

滇黄精
二、拉丁名的构成与命名权属说明
- 属名(Genus):Polygonatum,中文通称“黄精属”。
- 种加词(Species epithet):kingianum,用于指明滇黄精这个物种。
- 命名权属(Authority):常见标注为 “Coll. et Hemsl.”,表示由植物学家 Collie 与 Hemsley 等人在学术文献中首先描述并命名该种。Polygonatum kingianum 为公认的学名形式。
三、与“黄精”概念的关系与药用基源说明
在植物分类与药材归属上,“黄精”一名并不只指单一物种;现代文献与药材规范通常把若干黄精属植物(例如 Polygonatum sibiricum、Polygonatum cyrtonema、Polygonatum kingianum 等)作为传统黄精类药材来源之一。滇黄精即指 Polygonatum kingianum,在相关药材学和资源报告中被列为三种常见基源之一。
(注:此处仅说明植物学与资源归属关系,不涉及任何医疗或诊断用途。)
四、滇黄精的地理分布与生态位
滇黄精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区域(云南、贵州、四川等)以及邻近国家的部分山地与林下阴湿处,常见于海拔范围较宽的山坡林下或灌丛间,并可见于越南、缅甸一带的分布记录。
五、常见异名与变种(便于检索与文献核对)
滇黄精在不同文献或地区调查中存在若干异名与变种记录,常见包括但不限于:Polygonatum esquirolii, P. huanum, P. cavaleriei 等;此外学界也曾描述过局部变种(如 var. grandifolium 等)。在查阅资料或购买苗源时,注意比对学名与采样标本以免混淆。
六、与其他常见黄精种的形态差异(对比表)
下表为识别时常用的宏观形态对比参考,便于在田间或标本室初步判断(仅供参考,鉴定以花、果、根茎及解剖/分子证据为准):
项目 | 滇黄精 P. kingianum | 黄精 P. sibiricum | 多花黄精 P. cyrtonema |
---|---|---|---|
根状茎形态 | 根状茎较粗,近圆柱或连珠状,节明显(较饱满) | 根状茎一般也粗但形态变化多 | 根茎较长,节间与形态各异 |
叶序与形态 | 叶轮生(每轮多片),叶片条状披针形,常呈轮生排列 | 叶多互生或基生叶分布 | 叶多呈长柄,与茎节结合明显 |
花色 | 花被常呈粉红或带色(局部记录) | 花色偏淡或白色 | 花数目较多,花序不同 |
生境 | 山地林下阴湿处,海拔范围广 | 北方及中部山区 | 亚热带到温带山地为主 |
(以上对比结合植物志与区系资料整理,田间鉴别请结合多部位特征。)
七、检索与使用学名时的几点建议
- 优先使用完整学名+命名权属:在学术、交易或种源确认时写明 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 可减少同名异物的混淆。
- 查对异名与同物异名(synonym):历史文献中常见旧名或变种名,遇到不确定名称时以权威植物志或近期分类学文献为准。
- 标本与分子鉴定结合:若用途对物种纯度有严格要求(育种、资源调查、科研),建议同时保留标本并结合必要的分子条形码或化学指纹鉴定方法以确保准确性。
滇黄精作为黄精属的一个地域性命名单元,其标准拉丁名 Polygonatum kingianum 已被广泛使用并收录于多部植物志与资源普查资料中。了解学名、异名与形态特征,有助于在植物资源调查、栽培管理与学术交流中保持术语一致与辨识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