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黄精有多少年历史?
九华黄精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据《青阳县志》记载,朝鲜王子金乔觉渡海来九华山开辟佛教道场时,便以野生黄精为食,寿至110岁。这标志着九华山地区对黄精的利用至少距今已有1300余年。唐代诗人刘禹锡任连州刺史时曾称黄精“甘美易食,凶年可与老少代粮”,民间由此称其为“救荒草”,侧面印证了当时黄精的食用普及性。
九华黄精
宋元明清:道地地位确立与工艺成熟
明代是九华黄精发展的关键时期:
-
文献明确品质:万历《九华山志·卷三·土产》记载:“此物虽处处有之,惟以九华者为佳”,首次确立了九华山作为黄精优质产区的地位。
-
炮制工艺突破:清代《青阳县志》明确记载了核心工艺:“以天然黄精为原料,经过九蒸九晒,成品内赤外黄,味香甜,素称九制黄精”。该工艺通过反复蒸晒消除生黄精的麻涩感,促使其多糖成分转化,形成“色如深黑、甜香无渣”的特色。
-
跻身名产名录:光绪年间《九华山志》将其列为“安徽三珍”之一(另为冰姜、毛峰茶),标志着其道地药材地位获得官方认可。
现代传承:从农耕产物到国家地理标志
20世纪以来,九华黄精实现了系统性产业升级:
-
标准化生产:2015年青阳县成立池州首家“九华黄精产业联合体”,制定《多花黄精栽培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规范种植加工流程。
-
品牌化保护:2016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8年再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形成“双地标”保护体系。
-
产业规模化:截至2024年,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年综合产值近30亿元,开发出黄精茶、黄精酒等40余种深加工产品,100余家企业参与全产业链开发。
工艺密码:千年智慧的现代验证
“九蒸九晒”工艺的科学价值在现代研究中得到验证:
-
消除不良反应:古籍《医林篡要·药性》指出生黄精“戟人喉吻”,现代研究证实蒸制后刺激性毒性显著降低。
-
增强功能活性:炮制过程中新生成的成分使九制黄精的抗氧化性大幅提升,清除自由基能力增强。
-
稳定有效成分:成品黄精多糖含量≥10%,浸出物≥50%,远超普通黄精。这种质控标准为传统工艺提供了量化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