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都黄精破局突围闯出共富新路
晨光初现时,柴坑村黄精加工厂的蒸汽已袅袅升腾。工人将凌晨采收的鲜黄精送入全自动清洗线,隔壁车间的烘干设备正将黄精片含水量精准控制在13.5%——这个由四个山区村共建的产业联合体,每日能产出200公斤深加工产品。
九都镇的破局始于2023年那个春寒料峭的二月。当柴坑村支书周世强带着三村代表踏勘千亩林场时,赖岭村闲置的30亩集体林地还荒草丛生。如今,这片土地上整齐排列着标准化种植槽,智能滴灌系统正将山泉水精准送达每株黄精根部。"以前各村单打独斗,连烘干设备都凑不齐。"周世强指着新落成的冷链车间说,"现在从清洗到包装,全链条闭环生产。"
九都黄精
在联合党委的统筹下,160万元扶持资金犹如催化剂:石墩村废弃茶厂改造成加工基地,坑尾村林场架起立体种植架,镇农技站专家研发的富硒黄精茶已通过SGS认证。电商运营中心的实时数据屏显示,黄精果脯在长三角地区的复购率达到37%,比传统渠道高出20个百分点。
这种"四村联动"的化学反应正在释放能量。62岁的赖岭村民老林算过三笔账:5亩林场年租金收入2000元,车间拣选岗月工资3200元,加上种植合作社分红,年收入比联建前翻了两番。更深远的变化藏在数字背后:标准化种植使黄精多糖含量稳定在18%以上,精深加工让产品附加值提升60%,联合品牌估值突破500万元。
当首批黄精饼干生产线进入调试阶段时,周世强正带着团队考察韩国市场。"以前各村守着金疙瘩当土疙瘩卖,现在我们要让九都黄精走进国际商超。"暮色中的加工基地灯火通明,空气里弥漫着黄精特有的甘香,恰似这片山区正在酝酿的产业蜕变。
